知否,知否,有个词叫“劝募”?在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大赈灾行动中,在各种议论评论里,这个词语并不常见,我们几乎都忘记了“劝募”这个词。
比较典型的是,地产富豪王石的“十元门”被热议时,就不见“劝募”之说。平常,我们在口语里不太使用这个词语,实际工作中也不太运用这个词语。偶尔所见的
“劝募”,也几乎就是“募捐”的同名词。劝募是“用劝说的方式募捐”,《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这个解释简明扼要。《汉语大词典》则增加了“用奖励的办法招募”的解释,《三国志》里就有“劝募蜀人内移”给予奖励之言。劝募,劝说你募捐,对此你是否觉得自己权利被侵犯、自由被侵害,从而一肚子不爽呢?
确实,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说“捐不捐是我自己的事”了。但是,劝募是慈善的惯常做法,是光明正大的事。慈善捐赠,是崇高的利他主义。劝募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途径。在人类文明社会,慈善这个好事情,当然应该通过劝募鼓励人们多做多为,这没有错。劝募是沟通受灾受难信息,唤起公众企业爱心。正是全社会奉献爱心、和衷共济、踊跃捐献、倾力支援,从而形成了我们这次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在现代社会,媒体的呼吁、义演的组织、政策的激励、社会舆论的褒扬、慈善工作者的上门……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这些行为在本质上都属于“劝募”。
劝募这一慈善行为,本来并不“独孤”,历史上是这样,国际上也是这样,都有劝募,都通过“劝”的方式鼓励捐赠。美国的慈善机构,常常会给个人发出一封“劝募信”,附有一个“邮资总付”的回复信封。你若被劝募信打动,决定捐款,写张支票,装进信封,扔进邮筒就可以了。国际上有个“联合劝募协会”,遍及全******许多城市;******联合劝募1887年在美国丹佛市成立,以救济十万多在淘金热中“淘金梦”破灭后丧失生计的人,这是多么高贵的事!
劝募是劝,是以语言文字为介质的,是一种文明的形态。既是劝募,那么就有劝与被劝,就有双方,就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所以,慈善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网友的吁请一些大款富豪募捐,只要是理智理***的,我们都应该将其看成是劝募的一种,而不宜看作“道德绑架”。
劝募是劝在前、募在后;既可能劝而有募,亦可能劝而不募,这要看被劝募者的意愿。劝募之劝,属于高尚的事业、高尚的行为。毫无疑问,强制的募捐是不对的,但劝募不是胁迫,不是强逼,不是摊派。而让劝募来代替摊派、逼捐、索捐,则是必然趋势。一些索捐行为,看起来与劝募比较接近,但我们应该区别其本质,就看是否自愿。当然也不宜把网友的吁请看成是“索捐”,“索捐”通常是索来为己的,网友可不是要王石捐款给他们用。
在国难当头的特殊时期,单位领导应该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劝募而不是反劝募。王石提示自己的员工“只捐10元”,这从本质上是对劝募精神的******,是反劝募的理念与行为。他说“不能让慈善成为负担”,这本没有错,同理,也应“不能让慈善成为痛苦”,否则就违背了慈善的本质。但一个正确的理念,却因“员工捐款不能超过10元”的提示变得荒谬:有的员工面对当头国难想捐1000元,你却只能让他摸个10元,由此造******家道义的精神的负担,远比10元的经济负担要重。那是多么痛苦的事!而这恰恰是“反劝募”、“劝不募”造成的。企业家只想到经济负担,而不去想精神的负担,这或许可以理解,其他人就不应该那样狭隘地去考虑问题了。
高境界的企业家,应该自己对自己进行劝募。王石还有一句话也引起了争议,他说“万科捐200万是合适的”。这话的问题不在“200万”,而在“合适的”,慈善是心,不能用钱的多少来衡量,同样也就不能用“合适”“不合适”来衡量,否则你逻辑上是不通的。正是网友吁请“劝募”,让王石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妥,不仅道了歉,而且自己对自己有了“劝募”,随后他就宣布:准备投入1亿用于灾区重建。这就做得很好。
良好的劝募,也是一种“立人”教育。劝募作为全******的通用做法,不知道培养了多少慈善家。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应该是******上*********的“劝募家”。有一次他拿了一份非洲每年死于轮状病毒的儿童人数统计图表给盖茨看,图表上触目惊心的数字让盖茨感到震惊。盖茨回忆说,从那以后,他开始对慈善事业有了浓厚的兴趣。有兴趣的事业必定是快乐的事业。我在想,比尔·盖茨从事慈善事业奔到非洲去,他从中获得的快乐感,肯定是超过“日进千金”带给他的快乐的。
我们应努力把慈善募捐变成快乐的事,甚至是“世上***快乐的事”——无疑,这也是劝募的一个重要责任。
|